章丘市食用菌研究所始建于1990年,坐落在素有“小泉城”之称的明水城西约6公里处,与“龙山文化”的发源地相毗邻,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人文环境都比较优越。看着现在的成果,回想当初的创业历程,我的心头感慨万千。
那是1979年,勤劳本分,心灵手巧的爱人得了重病,卧床不起;本来就穷的家又因为一次意外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。看着几近瘫痪的爱人和被烧得精光的家,我感觉像天塌了一样,那一刻,我简直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。是一双不足5岁的儿女,使我清醒过来,明白自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,我这半边天一定要撑起一片天。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,我就在家里喂了几只鸡,盼着卖几个鸡蛋好贴补家用,可没等到下蛋鸡就全死光了。我不甘心,又借钱买了只羊,眼看到了能卖钱的时候,羊却被火车撞死了,这时邻居的一番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,她说,“你这辈子就是个穷命人,别瞎折腾了,认命吧。”但我不想向命运低头,我想:苦菜也能开花,何况我是个人啊!
1980年爱人的病有所好转,生活基本可以自理,但是体力劳动还是不行,看着村里别人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,自己家的生活毫无起色,我决心寻找一条致富门路。以前爱人身体好时,曾小打小闹地种过蘑菇,我起了种蘑菇的念头。但当时刚刚改革开放,还没有分田到户,国内的食用菌种植也刚刚开始,懂这门技术的人很少。这样,我和爱人开始了漫漫求学之路,近处没有就到远处去学,反正咱已经穷到底了。几个月后,爱人学成归来,买了3000斤棉籽壳作原料,我们开始了艰难的尝试。种蘑菇说起来不是强体力劳动,由于爱人身体不好,实际操作全靠我一人做。那时候没有机械,几千斤棉籽壳全是靠人工,一遍遍翻堆倒料,从装袋、培养、管理、销售全是我一个人。每天,天不亮就到棚里采蘑菇,然后骑自行车到章丘县城去卖,卖完蘑菇,还要照顾孩子,有时连早饭也顾不上吃就到地里干农活,一天下来,累得我精疲力尽。爱人的身体时好时坏,有时还要住院治疗,我就家里,地里,医院三头跑。老天终于没有辜负我的辛勤劳动,初次尝试总算是成功了,手里也宽裕了,我就大胆地买了更多的原料投入生产。但是由于经验不足,消毒没有做好,造成培养基浸染杂菌,把之前赚的钱全赔了进去,本来就穷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。但我没有气馁,不断摸索,经过上百次的反复实验,终于成功地找出了克服绿霉菌污染的方法,收入也稳定了。几年下来,我成了远近闻名的“蘑菇大王”。
自家富了,我没有忘记和自己一样吃苦受累的乡亲,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,1983年,我在家里办起了食用菌种植培训班,对前来学习的现役军人、困难户和残疾人,一概分文不收,还免费送给他们菌种。54875部队安排两名战士来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,我安排他们吃住在自己家里。这两名战士是南方人,不习惯吃面食,而当时大米又很少,我就在花样上动脑筋,面条、水饺、馄饨变着样做。一个月后,当战士们学成准备回部队时,部队领导要付学费,我说:“没有部队,我们怎么能过平安日子,我不能收你们的钱”。对待残疾人,我更是没说的,明水贺套村的残疾人王少友,手摇着三轮车走了30里路,找到我家。当时正值盛夏,当王少友汗流浃背地出现在我家门口时,全家人都蒙了。问明来意后,我把他推进门,取来毛巾,递上茶水,把种蘑菇的相关技术仔仔细细教了一遍,临走还送给他菌种,并嘱咐他不要亲自来了,有事托人捎个信我们就过去。几天后,我还专门到王少友家去,手把手地教他种蘑菇,在我的热心帮助下,王少友成了种植专业户。逐渐地,上门求购菌种的人越来越多了。
为了掌握更多的新技术,我每年拿出近万元用于学习,只读过6年书、农民出身的我开始与显微镜、恒温箱之类的“精密”仪器打交道,也开始了解那些生疏的术语:孢子分离,杂交育种,尖端优势......并在发展中不断丰富食用菌种植品种,从原来单一的平菇,发展到双孢菇,白灵菇、杏鲍菇、真姬菇、草菇、鸡腿菇等16个大类,200多个品种。
1990年我自筹资金,成立了章丘市第一家民办食用菌研究所。我更加忙碌了,不仅要承担市科委的试验任务,还要替山大,山东农业大学试验新菌种;要生产、销售,还要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。在我的带动下,周围涌现出了一大批“千元不出屋,万元不出户”的蘑菇种植示范户。
为了帮助更多的兄弟姐妹依靠种植食用菌发家致富,我通过面向社会招生、与各级妇联联合组织群众集中培训、发放明白纸等方式,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食用菌行业,参加到食用菌产业中来,多年来共培训学员3万多人,为各地义务讲课300多次,平均年接待咨询群众6400多人次;登门技术指导3000多次,免费发放技术资料20多万份,免费培训500多名下岗职工,得到广大种植户的一致好评。
我的食用菌研究所建立了集食用菌科研、教学、服务为一体的科研楼。2001年我又投资50万元,建起了一处占地25亩的食用菌加工厂和试验基地,基地内兴建科技示范大棚,在发展平菇、双孢菇、香菇等常规品种的同时,积极发展冬虫夏草等多种珍稀菌类,并且摸索出一整套适合当地气候及自然条件的高产栽培技术。
在做好菌种研制、生产的同时,我努力做好售后服务,解决种植户的销售问题,利用互联网这一有效的宣传平台,发布我们的产品信息,成功与上海,河北等几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收购关系,帮助种植户做好产品的初加工和保鲜工作,再集中销售,当年就销售平菇160多吨,盐渍鸡腿菇120多吨,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,保证了种植户的种植收益,提高了他们的种植积极性。
2004年,通过科委立项,完成了所里交给我的《农作物秸秆种植食用菌高效利用技术研究》这一课题,通过改良配方,改进工艺,人工提取发酵培养料中的有益菌,由原来的发酵栽培,改为生料或半发酵栽培。经过一年的反复试验,使产量提高了50—60%,用工减少50%,经济效益翻了一倍,农作物秸秆得到了充分利用,大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,项目成果在山东省电视台《乡村季风》栏目做了专题报道。
为了更好地提高菌种的生产效率与菌种质量,从2005年我不断扩大规模,完善液体制种这一新技术,历经3年时间,把制种时间由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4天,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工业化。这样菌种的菌龄一致,出菇整齐,菇形美观,产品质量高,栽培时采取以菌抑菌的做法,而不是以往的药物灭菌,让食用菌产品成为真正的有机食品,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
随着国家林业产业政策的调整,各地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经济林下空地不断增加,但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。针对这一情况,经过2年试种,我在种植户中成功推广了利用林间空地种植食用菌的技术,春季种植黑木耳,夏季种植反季节香菇,经济效益比传统种植模式提高一倍。该技术目前已在章丘,沂水,沂南,济宁,邹城,曹县,德州,齐河等多个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。
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,我越来越感觉到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。2008年,我联合8个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种植大户,成立了章丘市华茂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,当年就产出干木耳3.7吨,反季节香菇15万棒,实现纯利润33万元。
多年来,我用真诚周到的服务和过硬的技术与菇农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,也先后被章丘市、济南市、山东省妇联评为“科技女状元”、“三八”红旗手,还被全国妇联评为“双学双比女能手”。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,努力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,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。